推荐阅读

净利首超百亿,中芯国际吃透“缺芯红利”

2022-02-16
全球芯片产量的巨大缺口,加之芯片技术的快速升级,在经历了梁孟松离职风波、实体清单限制等重重障碍之后,中芯国际终于迎来了全面“致胜”高光时刻。
2021年,全球范围的缺芯潮和对本土制造的旺盛需求给公司带来难得的机遇,实体清单的限制又给公司的发展设置了众多障碍。中芯国际的管理层的点评中,无不透露出欣喜,“公司迎难而上,精准攻坚克难,并取得喜人成绩”。
年净利首超百亿
2000年4月3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根据开曼群岛法例注册成立。很快在四年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随着科创板的诞生,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鸣锣上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中芯国际是中国内地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主要业务是根据客户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它是纯商业性集成电路代工厂,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制程工艺设计和制造服务。
在中芯国际的努力下,中芯国际业绩猛增。2021年四季度单季销售收入首超15亿美元,全年销售收入54亿美元,年增39%,是2021年全球前四大纯晶圆代工厂中成长最快的公司。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净利率等多项财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全年来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02亿美元(约合107亿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138%。
财务方面,中芯国际也给出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和毛利率指引,预计收入将环比增长15%-17%,毛利率将介于36%-38%的范围。对于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中芯国际表示是产品组合变动及平均售价上升造成的。
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三星、联电在内的头部晶圆代工企业都相继作出了涨价决定。
数据显示,中芯国际四季度单片晶圆毛利为321美元,环比增长49美元,单片晶圆的收入则较三季度增长了94美元。
中国内地和香港仍然是中芯国际的主要出货地。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占比近七成。第二位是北美洲,占比两成;第三位欧洲及亚洲,占比一成。
整体看来,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市场所占营收比例仍在加大。
重度投入扩产能和研发
相较于台积电,中芯国际在尖端科技领域仍有空间继续加强。中芯国际已然开始加大在科技创新技术领域的投入。
中芯国际已经明确表示,2022年的资本开支高达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00亿元。中芯国际2021年的全年营收约360亿元,而2022年的资本支出就高达300亿元以上,可见中芯国际对研发的重视程度。
中芯国际2022年的研发支出再创新高,主要是用于芯片生产线建设,提升28纳米、14纳米等芯片的产能,还有一部分是用于7纳米等先进制程芯片研发等。
按不同工艺划分来看,中芯国际主要收入来源仍来自于成熟工艺,根据财报数据显示,150/180纳米占比为28.6%、55/65纳米占比26.8%、40/45纳米占比15.3%、110/130纳米占比5.3%、250/350纳米占比2.9%、90纳米占比2.5%。
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坦言,目前主要产能都给了40纳米和55纳米。目前来看40纳米是最缺货的,MCU、WiFi等领域的高需求让40纳米在产业界还是有结构性缺口。”
留住人才的杀手锏
中芯国际除了在研发和产能上持续投入,在关键的人才领域也持续耕耘。选择了“股权激励”作为自己的杀手锏。
2021年5月,中芯国际正式通过了其成立以来的第4期股权激励计划。此次股权激励对应的标的股份来源是“科创板上市的A股普通股股票”,股权激励采用的激励工具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股权激励方案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量不超过7565.04万股,其中首次授予数量不超过6808.52万股,占计划总授予量的90%。
这90%首次授予出股份的授予价为20元/股,按照公告日前一天54.86元/股的收盘股价来看,授予价的“折扣”比率为36.46%。
按照公告日前一天的中芯国际科创板估值来计算,中芯国际此次股权激励的股份总市值达到了41.5亿元。
此次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不超过4000人,约占中芯国际2020年底员工总数的23%。另外中芯国际对此次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的归属期统一设置为了6年分批归属的锁定期限制,分别在股份授予后的第二年至第五年归属30%、25%、25%、20%。
对于股权激励,中芯国际还设置了专门的考核机制,在公司层面设置了营收增长以及EBITDA均值的考核,以2018-2020年三年营业收入均值及EBITDA均值为业绩基数,为2021年至2024年之间的四个会计年度分别设置了目标值以及触发值。
在此次股权激励之前,中芯国际还曾设立过《2004年购股权计划》《2014年购股权计划》《2014年以股支薪奖励计划》等三期股权激励计划,其中2014年的2期股权激励计划对应的标的股票均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港股股份。